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106) (第2/3页)
在情况特殊的时候,才有机会修建的这条运河。 ??所以,北凉之路,在保证自身农业的同时,发展商业。 ??而商业,只有与诸国互市,才能真正地让北凉成为商业重国。 ??莫少珩时不时结合北凉的情况说上一句互市的好处,他这是站在无数先辈的肩膀上,用上帝的视觉俯瞰,所以很多观点,自然能让重臣耳目一新。 ??用新思维轰炸了一番金殿后,莫少珩跑路了,和诸国打交道的后续,就交给朝堂上的这些大人了,他现在忙着赚钱还债,朝廷是他的大债主。 ??接下来每次上朝,就是关于义务教育的事情了,天天和一群人打嘴仗,欢快得很。 ??众人: ??愣是将金殿变成了菜市场。 ??莫少珩还有理得很,每每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让人气得牙痒痒,还拿他没办法。 ??最终,众人还是没脸这么快就修改法条。 ??按照莫少珩所言,开始在凉京推行了起来。 ??一是,助学贷款。 ??二是,凉京衙去有适龄孩子但没有报名的百姓家,挨家挨户游说。 ??其实在现代,建国初期推行义务教育的时候,也有这样的村官,天天跑去百姓家游说,让他们将孩子送去上学。 ??这些基层的官员,为国家的教育做出了太多的努力了。 ??正是有他们,国家的义务教育率才在短时间内不断攀升,最终几近100%。 ??国家后来的飞速发展,也正是因为有了义务教育才奠定了基础。 ??可以想象,要是没有义务教育,全国一大片的文盲,怎么可能发展到现在这样的强大。 ??感谢他们的付出。 ??第三,自然就是对于游说未听者,依法治罪了。 ??谁让都写进了北凉律了呢,有法得依不是,不然立法的意义何在? ??以莫少珩的想法,这样的父母,连助学贷款都上了,说句不好听的话,都不用他们还了,朝廷等着他们家孩子,以后自己赚钱还呢,相当于这些孩子自己在给自己搏未来,作为父母他们已经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了。 ??若还是想着孩子在家给他们干活,罚他们到倾家荡产,莫少珩都觉得是痛快的。 ??可惜,没争赢朝上的大人。 ??最终罚款落实下来,大概是购买一套纸笔课本一半的钱。 ??莫少珩: ??好吧,也足够恶心这些父母的了,也让这些势利的父母彻底想一想,是白白交了这罚款,还是干脆拿一半出来,让他们家孩子上学。 ??还有就是,莫少珩也在三街战报上评点了几句义务教育。 ??说得不是太明显,三街战报是他的,但他若敢为了一己之私用来制造舆论,朝廷自然会警觉,也不傻。 ??但评点得,也让人能看懂他的意思,大概就是谴责了一番,生而不教的可耻吧。 ??别小看这个点评,一但认可了他的观点,自然会对那些不愿意让孩子上学的父母有些看法了。 ??朝廷都解决了后顾之忧,让你们暂时不用为纸笔课本的费用担心了,为啥还不让孩子上学啊? ??天天将孩子留在家里干活,这孩子才多大点啊,哪有这么狠心的父母。 ??还没有那些没有父母的小货郎过得好。 ??就差直接说,不配为人父母了,这样的父母要着有什么用。 ??都是左邻右舍,要是还能顶住这些言语,莫少珩算他们厉害,也为他们家的孩子难过,投错了胎。 ??随之而来的,就是朝廷组织的招聘会了。 ??招聘会之鼎盛,完全超乎了人的想象。 ??凉京居然有如此多的工作岗位,还有如此多的想要找事情做的人。 ??一时间,连朝廷都惊讶了好久。 ??正是因为有了这场招聘会,才让信息透明化,才让整座城池真正的运作了起来。 ??而更让人震惊的是莫少珩。 ??他招的工人太多了,甚至还要招收大量的女工。 ??女工是用来做书包的,都不用出门,在乌衣巷交点押金领了布料,按照要求,在家完成就行。 ??按件计费。 ??同时顾及了北凉的礼教,没让女子进工坊,不少莫少珩不愿意,而是没有挑战礼教的能力,走了曲线的方式,让女子有事可做。 ??一时间也轰动了好久。 ??当然,招收的女工,都得是有针线活基数的。 ??可见,有一门手艺在身的好处,至少努力一点,自己也能养活自己,而不是原来的完全依靠男人。 ??靠自己养活自己,才能真正的有自尊和自主。 ??除此之外,招收的其他工人就更多了。 ??疯狂的招人,一时间,愣是让人有了一种感觉,就像凉京城内,只要肯吃苦耐劳的,只要到这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