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9节 (第2/3页)
压低了声音,悄声说道:“听说在紫宸殿中,皇上还好所了一句:朕怎么听说,这个人之所以会死,是因为缇事厂杀人灭口?” ??说罢这句之后,顾璋看向了万彦时,疑惑地问道:“大人,您说皇上这是什么意思?皇上是不是要问罪汪督主啊?晚辈当真是不明白了。” ??万彦时抚须的动作顿了顿,随即说道:“此事,本官也一时难明,帝心难测,帝心难测啊……” ??顾璋点点头,赞同道:“大人说得没错,帝心难测,更不可测。晚辈倒是注意到了一件事事情,汪督主在岭南道平定了百部之乱,按说立下了这么大的功绩,皇上应该对汪督主有重赏才是,怎么现在朝中一片平静呢?真是太奇怪了……” ??说者无心,听着更是有意,万彦时听完这些话语之后,仍旧一下一下抚着长须,只是动作慢了许多,显然心中有所思。 ??良久良久,他才微笑起来,似是茅塞顿开,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 ??在第二日的早朝之上,大理少卿万彦时出列,奏请大理寺也参与到叶家诸事的查探当中。 ??这个奏请,万彦时说得甚是高明,他这样说道:“皇上,万家与叶家本是姻亲,按说应该避嫌才是,但是,臣作为大理少卿,却很想亲自查探这件事情,既是无愧官职,也是能为姻亲尽情,请皇上准许!” ??万彦时的话语,自然让朝官意外不已。 ??叶家诸事,虽然说是人命之案,但当中有登闻鼓,最终涉及了缇事厂汪督主。——这是朝官都知道的事情,大家都尽量避开此事。 ??怎么万彦时反其道而行之,竟然往此事跟前凑? ??万家是叶家的姻亲没错,但是,但是……莫非万彦时上这番奏疏,还有什么别的因由?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永昭帝的示下,皇上对此事究竟是怎样看的呢? ??很快,永昭帝便有了反应,这样说道:“也罢,既然如此,朕就准奏,令大理寺联同好刑部、京兆府去审查此事吧,尽快查出事情的真相来。” ??永昭帝此言一出,御史大夫魏酣中便出列奏言,说道:“皇上,臣以为此事万万不可!现在刑部和京兆府已经在审理此事,若是大理寺再参与进来,那么就变成了三司会审。一个小小的内宅命案,臣认为无需动用这么多官衙官员,恳请皇上三思!” ??在魏酣中看来,叶家的命案固然要查清楚,但是刑部和京兆府已经在审理了,阵容规格已经足够了,若是再加一个大理寺,那就牵涉太广了! ??一个内宅命案而已,无论当中是否别有内情,都不应该成为三司会审。 ??若不是当中有登闻鼓之事,魏酣中认为此事就连京兆府都不必参与进来,如今哪里还需要大理寺的掺合? ??见到这些朝官为了一件内宅命案闹得如此沸沸扬扬,作为监察督察的御史大夫,魏酣中觉得简直莫名其妙。 ??第482章 一丝线索 ??永昭帝还没有说话,中书舍人顾璋便出列了,奏道:“皇上,微臣以为,此事有大理寺参与,当然最好。下官请问魏大人一句:登闻鼓之事难道还不够重要吗?现在既然刑部和京兆府查探毫无进展,那么正好可以借助大理寺的力量。下官愚笨,只是觉得尽早查清真相才是最好的。若是为了畏难怕烦,那么朝廷设这么多官衙任命这么多官员,是为何呢?” ??登闻鼓制度是太祖所设,是国朝延续至今的制度,魏酣中怎么可能说这个不重要? ??如果它不是这么重要,当初汪印也不能借由它将熙平公主拉下来了。 ??但是在魏酣中看来,这不是登闻鼓重不重要的问题,而是叶家内宅这些命案,无须花费这样的朝廷心力。 ??顾璋的话语,明显带偏了话题。 ??于是,魏酣中深深地看了顾璋一眼,才道:“登闻鼓当然十分重要,然处理登闻鼓之事,有一套严密的流程,臣仍旧认为,此事无须大理寺插手!请皇上三思!” ??对此,顾璋也没有退让,继续道:“皇上,微臣赞同万大人的奏请!多一个人便多一分力量,臣恳请皇上准许!” ??听到这三个朝官的话语,永昭帝半眯起眼,脸上看不出意思来。 ??而其他朝官却不像帝王那么平静,他们听着这明显是针锋相对的奏言,都不禁打量起顾璋来。 ??在一众胡子花白的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