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印象俄罗斯 (第13/13页)
代化工业产业,鄂木斯克市也随之崛起,兴建了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涵盖了机器制造和仪表制造业、石油加工和石化工业、森林和木材加工业、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等。据了解,整个鄂木斯克州将近90%的工业潜力,几乎都集中在鄂木斯克市,使这座首府城市从容跻身俄国的五大工业城市之列。 鄂木斯克市是一座典型的老城,额尔齐斯河从中穿行而过。在发展工业经济、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同时,人们也没忘记保护这座古城里的遗迹,他们以河为界,一边于河岸右侧尽量保留一些老建筑,一边于河岸左侧积极建设着新城区。 ◎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 从建城之初到今天的工业名城,鄂木斯克市经过整整300年的发展。只要观者留心,就会发现那段漫长的岁月为它留下了不少名胜古迹。 纵观整个城市格局,额尔齐斯河的右岸集中保存着一批19~20世纪初期的历史建筑,比如圣尼古拉教堂、总督府、军事学校大楼、俄罗斯饭店、司法机关大楼、鄂木斯克铁路局等。额尔齐斯河的左岸则保留着一批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现代建筑,比如石油工人文化宫、额尔齐斯河船站、电影音乐厅、青年剧院、歌剧院、鄂木斯克商业中心、额尔齐斯河铁路桥等。 此外,这里的文化气息也非常浓厚。鄂木斯克市是全州最大的教育文化中心,建有10余所高等院校,主要的剧院有鄂木斯克大剧院、歌剧院、话剧院、木偶剧院、青年剧院,主要的乐团有鄂木斯克俄罗斯民族合唱团、交响乐团和室内乐团等。 令鄂木斯克市骄傲的是此处还拥有全州最有名、藏书量最大的图书馆——普希金图书馆,另外,还有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命名的文学博物馆和以弗鲁别尔命名的美术博物馆,以及一座地方志博物馆。如果游客们想快速了解眼前这座老城,那么各种展馆、博物馆可能是最佳选择。 绿草翠树中的普希金图书馆 美丽港城符拉迪沃斯托克 清朝时闯关东的汉族人把这里称作“崴子”,后来误以为此地盛产海参,遂取名“海参,”或“海参崴子”,意为“海边的渔村”或“海边的晒网场”。其实,现在的符拉迪沃斯托克并不盛产海参,而是太平洋沿岸一个风景秀丽的海洋商港,同时也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座大型城市。 ◎大铁路的终点城市 符拉迪沃斯托克坐落在彼得大帝湾金角海湾的西北岸上,北部为高地,其他三面分别濒临乌苏里湾、大彼得湾和阿穆尔湾,恰好处于俄罗斯、中国和朝鲜三国的交界处。这座城市始建于1861年,最初是一座海防要塞。次年,它被定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意即“东方统治者”或“控制东方”。1891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下令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在其后的十几年里,符拉迪沃斯托克一带聚集着大批来自其他国家的劳工、商人、投机者与水手,他们中的大多数是朝鲜人和中国人。1916年,这条世界上最长的铁路终于竣工,符拉迪沃斯托克成为铁路线上的终点城市。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符拉迪沃斯托克目前已成为俄罗斯在太平洋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同时也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作为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的首府,它亦是该区的行政、工业、文化和商业中心,城市海岸线100多千米,整个城市面积约700平方千米,市内划分为五个区,即列宁区、五一区、别尔沃列琴斯基区、苏维埃区和费伦多斯基区。 ◎渔港、商港和旅游城 在建城最初一段时间里,符拉迪沃斯托克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海岸堡垒之一,但它作为军事要塞的历史只能追溯到1877年,现在该城已经转变为俄罗斯著名的交通要塞与海洋商港。 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海陆空运输都很发达,既开通了直达莫斯科的铁路线,又是西伯利亚大铁路的终点城市,而且距离中国吉林省珲春市仅180千米。符拉迪沃斯托克还是一座渔业城市,市内建有多家渔业捕捞公司,带动了其他各种相关产业企业的迅猛发展。同时,它也是一座文化城市,市内建有远东国立大学、工艺大学、海军学校、综合技术学校、医科大学、艺术学院等。 当然,这座城市最显著的标签仍然是海洋商港。作为一处天然良港,它的货物吞吐量居全俄之首,主要运输石油、石油制品、煤、谷物、鱼类等。它的海洋工业也非常发达,多年来一直以船舶维修、造船、探矿机器制造、鱼类加工及木材加工为主。 符拉迪沃斯托克还是一座著名的旅游城市,除了令人神往的滨海风光之外,市区一带拥有阿尔谢涅夫博物馆、滨海地区艺术馆、符拉迪沃斯托克要塞博物馆、缆索铁路、俄罗斯岛、波波夫岛、老汽车博物馆、7号堡垒等观光景点。游客们若有兴趣,可以继续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东北部的锡霍特山脉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里栖息着各种珍稀鸟类和海豹等野生动物——由于那条闻名全球的西伯利亚大铁路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带来了无限发展机遇,许多游客都乐意把它当作开启或结束西伯利亚之旅最理想的地点。 横跨海湾的佐洛托伊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