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84章 刘裕身后的人 (第1/2页)
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刘裕率军攻破长安后,也在同年冬天,他突然决定不继续北伐,而要回东晋去了! 这是很令人诧异的一个决定,因为,他不趁机继续北伐北魏或者灭掉西边的夏国,等于前功放弃了一半! 后来史学家也在探索他突然回晋的决定,史学家们觉得和一个人有很大的关系,这个人就是刘穆之。 因为他就是在这个时候病逝了! 那么,这个刘穆之是谁呢? 刘穆之出身在京口的世家,有着一定的地位。 这一点,注定了他想起来并不难,但是,想有大的成就很难。因为成就这东西,不是你出身好就行的,历史上多少出身好的,他们并没有什么成就。想要有成就,靠的还是个人的能力。 刘穆之有成就,靠的就是他个人的能力。 他年轻时就非常喜欢读书,还是博览群书的那一种,通晓多种知识。 我们老是说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前面四个,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是,读书绝对能改变命运。 因为读书多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有人欣赏他了。而有人欣赏了,那起来就容易多了。就算没人欣赏,书读多了,读通了,提升了见识,掌握了人性和形势,以及规律,我相信,达到这种程度了,想起来,是非常容易的事。 琅邪内史江敳就对刘穆之非常赏识,任命他为建威将军府主簿。 他在做主薄的时候,善于打好人际关系,认识了许多高层,也得到了他们的欣赏。 元兴三年(公元404年),刘裕在京口起兵讨伐桓玄。 刘穆之的机会到了! 因为刘裕向何无忌询问有没有主簿人选的推荐,何无忌马上就推荐了刘穆之。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平时要打好人际关系,因为关键时刻,你有好处的时候,人家第一时间会想起你。至于那些人际关系恶劣的人,别说人家有好处,就是你有好处,他也不会告诉你。 刘穆之跟了刘裕之后,开始展现他的才华了,那就是做事稳妥! 刘裕的许多大事,都要刘穆之帮他做出决定,很多事需要仓促决定时,他也处理得相当妥当。 刘裕对刘穆之顿时刮目相看了起来,把刘穆之当作心腹,凡事都咨询他的意见。 刘穆之对刘裕也死心塌地,决定尽心帮助他,让他成就大业,所以,他凡事尽心协助,不遗余力。 当时东晋法律宽松,纲纪不立,门阀豪强可恃势凌人,平民无法自处。 刘穆之根据当时的形势,矫正法令,更让平民对法律有所适从,刘裕自己也带头遵从法令,使得当时的政治风气很快为之改变。 刘裕对刘穆之大家赞赏,转任他为尚书祠部郎。 义熙三年(公元407年)十二月,刘毅想削弱刘裕的权力,因此,建议朝廷任命刘裕为扬州刺史,中书令由谢混接替,而中枢事务就交由孟昶负责。 刘穆之听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