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科学发展观_第22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26节 (第1/2页)

相比之下,朱福媛和朱寿媖虽然是同月同日生,但模样和感觉则截然不同。
  朱寿媖的眼神,哪怕只是仅仅一瞥,都带着上位者的气息。
  这与她的官职、阅历、谈吐等等,都完全无关。
  而是一种天生的睥睨。
  哪怕这女孩只有十几岁,也可以让许多人因那漫不经心地一瞥眼,就自觉地噤了声音。
  而朱福媛,在外人面前,则更加的强硬和冷厉。
  她去了大理寺之后,从最开始的文书做起,两年前开始参辅审案,甚至独立断案。
  她的声音冰冷决断,哪怕犯人因为她稚嫩的声音看清,也会最终被狠狠的教做人。
  但是这并不是一味地耍狠使手段——如果说朱厚圳是松柏,朱寿媖是刀刃,那她就是冰冷的玉。
  后两者都让人心生敬畏,而前者则多几分的世俗。
  想做皇帝的人,果然都很像。
  他们不肯轻易的让别人靠近自己,也不肯轻易的暴露自己多的那几分心思。
  哪怕朱福媛幼时叽叽喳喳的,话多还爱哭,现在也如姐姐一般,神色都绷成了面无表情。
  “现在是嘉靖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沈如婉示意黄公公把卷轴递给自己,只语气平静道:“而从即日起,到五年以后,也就是嘉靖二十六年的十一月二十日,都将成为储君之争的考核期。”
  “这五年里,你们将选,且只能选择一次,成为哪个分部的尚书,并且在那里履职五年。”她顿了一下,又开口道:“唯一的附加帮助是,你们可以挑选任意一位臣子,成为你们的秘书,或者该部的任何官职。”
  “锦衣卫将每季随和光、浩气两大阵营的政绩结算,核实并且记录你们三人的得分点。”
  她抬起眼眸,看了眼这三个孩子。
  都是自己看着长大的啊。
  “关于部门的选择,和辅臣的选择,你们没有任何多余的时间。”
  她放下卷轴,接过黄公公递来的线香,点燃以后放在了旁边的香炉上。
  “宫外有三匹快马,限时一炷香的时间,先把你们的辅臣带回来。”
  朱厚熜只往前一步,淡淡道:“如果人都找不到,那也没有必要多争别的了。”
  实际上,朱厚熜在做的,是接过虞璁下了一半的棋盘,按照他的思路把这一整局都走完。
  之所以选择的是在八部,而不是省外的某处担任知府之类的职位,是有多重考虑的。
  第一,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和中央官员进一步的拉深关系。
  这一个做法,颇为暧昧。
  任何部门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就像蛛网上交错的线,总会和其他几部有关联和触碰。
  正因如此,每个孩子日后想要做出成绩,都少不了要打点关系,建立各种人脉,同时不断找自己应该站的高度和距离。
  与此同时,其他的官员们也同样会调整自己和皇族的关系。
  ——一共有三个人,谁都可能是最后的赢家,更何况自己这边会明确声明,不是政绩越好就胜率最高,所有结算方式都由锦衣卫保管守密,考核角度也全程不会泄露一个字。
  这无疑是对朝廷的再次调和和制衡。
  第二,是为了让他们能够犯错。
  朱厚熜最怕的,就是这些孩子们为了赢,把所有的过失和错误全部都掩盖起来。
  一旦把他们放到外地去,没有即时通讯没有摄像头,所有的事情都要经过几道才能传递到自己这儿,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他要的,是在自己还在位,或者说父亲这个角色还在的时候,给予足够多的引导和教育。
  做一个成熟的人都何其难,更何况是做一个领导者。
  整个继承人选拔制度,其实是他,虞璁,沈如婉三人一起完成的。
  虞璁做了整体的目标、考核角度和计分构成的设计。
  沈如婉调整了他设立的项目,同时给予了细节的填补和深层次的要求。
  而朱厚熜,作为最后接手的人物,上调了竞争的难度。
  ——他最清楚,大明朝需要怎样的帝王。
  “计时开始,请吧。”
  三个孩子颜色一变,同时往外跑去。
  他们谁都没有想到,父皇他们居然会来这一出——更何况还要临时去找辅臣!
  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
  找辅臣,意味着要找一个足够信任自己,甚至肯为自己背书的人。
  一炷香的功夫,算上往来时间和游说的时间,其实根本不够!
  三人同时翻身上了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