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8节 (第2/2页)
芸芸众生,也仍有自己的姿态。 ***** 十二月廿七下午,李凤鸣裹着大氅,与萧明彻并坐在北院书房的书桌后。 她指着自己写下的重点,认真对身旁的萧明彻道:“你看,齐国这金吾卫相似于我大魏禁军,但实际权力比大魏禁军还要大。” 大魏禁军五万人,只负责京师内城安防。 而齐国这金吾卫足有八万,五万保护皇宫内苑,另三万则协同皇城卫巡防整个雍京。 金吾卫的最高长官执金吾只听皇帝号令,不受任何官员或机构辖制,连太子的话都不管用。 “也就是说,这金吾卫是皇帝握在手里的一把护身长剑。” 李凤鸣试着将自己放在齐帝的位置上想了想,眉心皱出个小山包。 萧明彻接着她的话尾,长指抵住她的眉心,轻轻揉开:“别皱眉。” 李凤鸣本能地后仰欲躲,但在觑见他的手僵在半空,便又讪讪顿住。 “我是想说,你在他跟前受多年冷遇苛待,他把金吾卫交给你暂时调度,无异于在赌命。这不合常理。” 萧明彻收回手去,眼帘半垂:“嗯。” 如今的萧明彻不比从前。 先是数年内多次在战场出生入死,在军方建立了威信;半年前又凭螺山大捷的功勋出任首任边军都司、开启征召女兵之先河,在百姓中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齐帝从前对他并不爱重,更谈不上信任。突然将护身的金吾卫交给他,就丝毫没顾虑过他可能挟怨反杀? “……除非,”李凤鸣再度咬唇,眼珠子滴溜溜转个不停,“在他心里,目前的金吾卫比你更不可控。” 萧明彻不傻,只是一回京就接手金吾卫,齐帝又什么都没说,他身在乱局中,加之从来不擅揣度圣心,所以很难立刻堪破玄机。 当李凤鸣为他拨开迷雾,他稍作沉吟,便就心领神会了。 太子是在前往神农坛主持祭祀途中遇刺的,此行沿途安防该由金吾卫主责。 一队十二人的刺客在光天化日之下,完美避过了金吾卫的布防,并造成了太子轻伤—— “无论刺杀是太子苦肉计,还是恒王所为,都意味着金吾卫有背叛父皇的嫌疑。” 如此,太子和恒王对齐帝来说,都暂不可信了。 李凤鸣重重点头:“对。这么看起来,你父皇是想借你之手,不动声色地甄别金吾卫对他是否依然绝对忠诚。” 倘若金吾卫的忠诚已然动摇,齐帝就需要知道,金吾卫究竟是倒向了太子,还是恒王。 ***** 这些年,无论太子和恒王如何争斗,只要不出大乱子,齐帝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因为这种争斗在他的角度看来,是利大于弊。 若恒王彻底扳倒太子,那说明他才真有能力承继大宝;要是太子成功守住储位,甚至通过政争干掉恒王,则表示太子确凿无疑就是皇嗣之中最强者。 恒王和太子互为试金石,这个真相很残忍,却是各国皇嗣都可能遇到的常态。 掌国玺不同于掌家印,至尊之位上的人既要能明正堂皇,还得有能力应对阴诡波澜。要有慈悲襟怀,却也需雷霆手段。 所以,即便是个稀世璞玉,也得经刀削斧凿、千刀万剐,才能成为令万民顶礼膜拜的庄严宝相。 但金吾卫是天子护身剑,是他们碰不得的逆鳞。 这股力量绝不在皇子们试炼争斗的范围之内,除非像萧明彻如今这样,是齐帝主动将金吾卫的辖制权交付出来,否则谁碰谁死。 李凤鸣推断,光是查到谁暗通金吾卫,这还不是齐帝要的结果。 “若他只单纯想甄别金吾卫的忠诚、查出金吾卫究竟勾连的是太子还是恒王,就该直接从卫城调来二十万大军。这样做最干脆利落,兵不血刃就能让八万金吾卫缴械,就地交由内卫逐个甄别即可。” 可齐帝却选择了对外透风,说将金吾卫交给萧明彻是为查太子遇刺案。 在李凤鸣的抽丝剥茧下,萧明彻思路愈发清晰:“他是以此迷惑各方,争取时间让我布局。好将各方涉事者都‘钓出来’,人赃并获,不留半点隐患。” “对。这话他不能直接告诉你,必须得你自己悟出来,再自主行事。” 从之前的好几桩事可以看出,齐帝是惯会在决策前给自己留余地的。 若最后查实金吾卫并未勾连哪方,太子遇刺只是正常的职责疏漏,齐帝只需推说是萧明彻疑心过重、自作主张,拿他开刀就能平息风波。 毕竟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 要是金吾卫真没问题,却又是齐帝亲口下令试探,风声一走漏就会寒了八万将士的心,闹不好要弄巧成拙,真将这把护身剑推出去了。 李凤鸣百感交集地望着萧明彻:“这事若出了半点岔子,想必你父皇不会保你。” 但凡齐帝对萧明彻有一丝心软顾念,都不会将这事交给他。 自从和亲联姻以来,萧明彻起势太快了。 不过短短一年,就从不被人正眼相看的落魄郡王成为声望水涨船高的亲王。 早前他才初现羽翼时,太子和恒王都不太将他放在心上,总觉随时有余力将他踢出朝局,所以没怎么针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