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1节 (第3/5页)
人不敢乱说。但是那也要那些下人认太子妃为主子才好使。 “那你是要做那富贵逍遥王了。”圣上的话有些漫不经心,让人听不出来事威胁。 四皇子只是跪着,既不应是也不反驳,总归他还有时间。前日是他自乱阵脚了,这两天他想明白了,就算圣上要封,也要他成亲之后,可他的四皇妃还未及笄呢,圣上封王无名。他既然决定发一次善心,就不会因圣上一句话改变初衷,他心性如此,倒有了为尊者金口玉言的决心。 “起来吧,你先说说你想出来的法子。”圣上还能不了解四皇子,他这样子就不像能妥协的。可太子不堪用,三皇子被齐贵妃养的小家子气,上不得台面的,倒是只有四皇子血脉纯正,胸中有沟壑。 “儿臣以为,与其死堵不如疏通。”四皇子起身,站在圣上面前,一字一句的说道。 “坐下,接着说。” “是。儿臣的意思是,不妨将军务公开,谢爵爷若是有捷报递来,便张榜告之于民。让他们了解战事的进程,不至于猜来猜去。民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话代代都在传,但却从来不曾还政于民。况且,未知的才是可怕的,若是百姓知道内情,就不会被有心之人煽动,扰乱朝纲。” “若是吃了败仗呢?也要张榜?”圣上紧紧盯着四皇子,追问道。 “自然也要张榜。”四皇子倒是没有丝毫的顾忌,张口就来。 “如此不会引起恐慌?” “父皇,胜败乃兵家常事,百姓并非木偶,他们能说能想。还是那句话,这便如修筑堤坝,堵不如疏。若是只胜不败,一天两天还好,若是一年两年,他们就该恐慌了,只胜不败,为何战事持久?咱们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总不至于主动出兵侵占邻国国土。” 皇上缄默了,心里计算着可能性,却听到四皇子说了一个更大胆的想法:“父皇不妨将大盛王朝的疆土范围也张榜公布了,最狭窄的时候是怎样,最宽敞的时候是怎样。总归京城居于疆土的正中,一直是稳妥的。谢爵爷守边关二十年,也不是庸才,百姓全然不必担心京城失陷。” “京城安稳富庶,若是四方百姓齐奔京城,该当如何?不如着各州各府也效仿京城张挂分榜?” 四皇子沉吟片刻才回道:“不可,京城富庶,识字的人才多如牛毛,被隐瞒的可能性大大缩小了,但各州各府却不一定,若被小人钻了空子,乱读一通,只怕更乱。况且,各地的分榜并不能第一时间受朝堂管辖,若是蛮夷之族趁虚而入,对边关的几个州府来说,反倒不妙。各地的朴实百姓,若是安稳,谁又愿意背井离乡;若是心里不宁,到了京城再看榜,放心后再归故里也是一样……” 圣上看着侃侃而谈的四皇子,满心的欣慰,他的才华绝不下于圣祖之下:“你回去将想法写成折子,明日随朕上朝。” “父皇?”四皇子收了眼里的意气,看着嘴角含笑的圣上,疑问出声。 “你也要成人了,虽说今年局势不稳,成人礼不能大肆举办,父皇也不会亏待了你。” 第二天,四皇子第一次正式参政,站在金銮殿里参加早朝。他在皇上的默许之下,明目张胆地跨出了夺取储位的第一步。这一步,从他五岁懂事起,已经等了十年,隐忍了十年,也准备了十年。 “诸位爱卿对皇儿所提议之事,可有异议?” 众多官员从开始听到结局,除了赞叹四皇子的计谋之外,也在揣测皇上此举的用意何在,尤其是太子的死党都不曾回过神来。太子刚刚被申饬,还在禁足期,圣上就将四皇子抬了出来,嘉奖不断,这里面的事麻烦了。 “臣私以为,此计不妥。只有科举与缉拿要犯才会在京兆府张榜,自古便没有将政务公开的先例,更何况还是要公开军务。”金銮殿上本是鸦雀无声,吏部的齐尚书,也就是三皇子的舅舅第一个出言反对。 三皇子排行在四皇子之前,都不曾有上朝的机会。四皇子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小子,如何敢站在金銮殿上推翻先例,侃侃而谈。今日若是他能开创先例,明日他就能仗着圣宠,取太子而代之。 “墨守陈规,又岂是长久之道。”四皇子倒是没想到太子党还不曾开口,齐尚书先急了眼。他那三哥无才无德,又冲动冒失,倒是有个一心向他的舅家。只是话又说回来,若不是齐贵妃合齐府之力一直针对他与佳仪,齐尚书也不用担忧他上位。 “那臣请问四殿下,如此下去,是不是军功与死将也要张榜告知于民?”齐尚书脸上青白交加,若是治理一国,能巡陈规,又怎么会有圣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