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8章 新学,打破桎梏(下) (第2/3页)
输成本,商品自然降价。 一家不降,其他商户可是会降的。 就算他们抱成一团都不降,朱允炆搞的皇商是干什么吃的? 将来中央在搞一个工商总局,一条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的法律,就可以堂而皇之的杀头抄家。 帝制社会,朱允炆可没有仁慈,只罚款收监。 你搞哄抬,就是间接逼老百姓去死,以命抵命,杀头抄家! 这群学子算是听的懵懵懂懂,但一些关键点还是把握住了。 士农工商不再是阶级,更不是人分四等,他们只是四个不同的职业,在不同的领域为大明做着贡献。 像纪纲这些军户出身的学子,也听明白了朱允炆多次提到新军整训的核心观点。 新军,为什么要叫国防?叫大明国防军!番号也都是国防第一师、第二师,而不是什么龙骧虎翼御林虎贲这些曾经的,京营二十四卫。 古代的军队派系分明,北军就是北军,南军就是南军。 北军又分辽东军、甘肃军、太原军等等等等。 南军更是五花八门。 他们是没有国家概念的,甚至南北两军互相蔑视,尤其是南方地域观念更重,比如说福建的兵是绝对不会把江西的兵当成战友的! 他们不会说,我们都是大明的军人这种话的。 我们都是兵,但我是福建兵,你是江西兵。我们福州卫有水师,你们没有,我们就瞧不起你。 连军队内部都互相鄙夷,还能指望他们的军纪好到哪里去? 朱允炆敢说,辽东的军如果不拉回京师新军大营,进行政治文化宣讲,这群兵如果调到江南比如说剿匪,他们会比匪寇的军纪还差!祸害地方他们是绝对不会手软的。 用国防,就是让他们强化和加深国这个字的意义,让他们日常打招呼的时候一问番号。 “你是哪里的部队?” “国防十七师。” “我是十八师的。” “你们驻地在哪?” “泉州。” “那不远,我在福州。”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整天顶着乱七八糟的军队番号,就好比漠南卫,他们会去想他们是大明的漠南卫吗? 不,他们的第一想法是漠南的漠南卫!他们是漠南的兵!改番号的目的就是让他们想到自己的身份时说一句:我们是大明国防第一师的兵,驻地在漠南! 整整一天的时间,林林总总下来,朱允炆所说的这些新政,最终却没有一条是明明白白记述下来的条文,更没有成本大套的写出一本系统的学术体系,让他们按照这个来学习思想。 学,是动词,是摸索,是因事制宜,找出于国于民最有利的处理方式,然后查漏补缺制定相关保护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下保证这条政策可以使百姓、国家受益。 新,也是动词。宋朝的政策对明朝来说,是旧的,建文元年的政策对建文三十年的时候来说,也是旧的。 新学派的核心,就是因时因事,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查漏补缺,一旦新学有朝一日也开始按照已经形成条文的法令来施政,那新学,也就成了守旧派。 朱允炆给他们种下了一颗种子,将来他们要做的就是开放思想,逐渐在全国各地的政务奏本面前,摸索出一条最合理、最符合时代发展的施政方式,他们要考虑到政令一出,所引起的社会反响。 要让他们从现在开始就塑造出全国一盘棋的思想。 等有朝一日,这群学子已经在思想上跟朱允炆达到了高度的默契,那,就是朱允炆举起屠刀,在搞一次空印案的时候了! 不破不立! 改革,总是要流血的。 温水煮青蛙的改革或许仁慈,但太耗费时间,时不我待,大明,不能再给西方那些蛮夷追赶的时间了。 御辇在五千新军的护佑下回返京城,宽大奢华的御辇内,双喜看着闭目养神,满脸喜悦的朱允炆,犹豫了片刻,还是开了口,“陛下。” 朱允炆正自得的哼着小曲,听到声音倒也没有睁眼,“嗯?” “今天陛下立言开学,奴婢庸碌之才,听了后也是受益匪浅。” 朱允炆就笑了,“有话就直说吧,朕知道你聪慧。” 双喜跪到朱允炆脚边,“新学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