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3节 (第2/3页)
什么名字?” 严清怡请彭姑姑取了纸笔来,在纸上一笔一划写下“林栝,扬州人士,丁丑年生人”几个字。 大姨母将字条压在床头矮几上,又催促,“耽搁这么些时候,去吃饭吧,我估摸着饭菜都凉了,让婆子先热热,别吃冷饭。” 严清怡点点头,与蔡如娇一同离开。 趁着严清怡吃饭的时候,大姨母又唤春兰去问话,“来人长得什么模样,两人说了些什么,表姑娘怎么就哭了?” 春兰斟酌着回答:“年纪不大,高高瘦瘦的,不太爱说话的样子,表姑娘问一句他答一句。开头好像还瞒着,禁不住表姑娘问话,就说了姨太太的情况……表姑娘是等林家小哥离开后才落得泪。” 大姨母瞧一眼字条上的名字,长长舒口气。 躺在床上这两天,她总算想透彻了。她不会允许让两个外甥女去伺候那些无根的太监或者年纪一大把的显贵,可也不想把她们许给那些连一官半职都没有的平头百姓。 最好的就是,找几个能帮得上忙的世家勋贵,就是年纪稍大些,差个一二十岁也没关系。年纪大了会疼人。 大姨母对蔡如娇是颇有把握的,一方面是得了二姨母的嘱托,是要能帮助蔡家改换门庭,另一方面是蔡如娇喜怒都在脸上,看脸色就能猜出她的心思。 严清怡却不一样。 虽然比蔡如娇小几个月,可待人处事却周到得多,不管是跟何若薰等人相处,还是在张府做客,她表现得端庄大方几乎滴水不漏。 那仪态行止,比起别的世家女子也差不到哪里去。 大姨母好几次都觉得严清怡脸上似乎是蒙了层面纱,教人看不透她心里想什么。 今天,严清怡表现出她的孝心,主动把家信呈给她看,还说让陆致照顾林教头,这一连串的举动终于让大姨母放了心。 毕竟严清怡还是孝顺信任她的。 也就这两三天的工夫,东厂已把严清怡的底细查了个清清楚楚。从她幼时多病到周岁时险些憋死,再到二郎庙被郭鹏相救,再到扮成小子模样兜售玉兰杏子,再后来卖绢花买宅子,以及她在家中与胡寡妇斗法,几乎无一错漏。 范大档仔细地翻看着写得满满的两页纸,唇角微扬,“难怪看着较别人老成,却是在外头闯荡惯了。也难为她,小小年纪,竟历过这么多波折,这倒是比那些只知琴棋书画的大家闺秀强多了,兴许七爷也就是看中她这点。有意思,有意思!” 再从头看一遍,该记的东西都印在脑子里了,从怀里掏出火折子。 不过数息,纸张便燃成灰烬,瞬间被风吹散。 范大档望着门外被秋风吹得簌簌飘落的黄叶,忽地想起来,“后天是不是重阳节,给我备份礼,我得去拜访淮海侯。” 小火者问道:“公公几时去?” 范大档沉思片刻,“择日不如撞日,今儿个就去,算了也不用你备礼,我把那副前朝的《秋山草堂图》带去。” 朝中人都知道范大档与淮海侯有渊源,所以范大档也不瞒着,每逢年节,该送礼就送礼,正大光明地走动。 论起两人的关系,还得归根在先帝的淑妃,也就是淮海侯的妹妹身上。 范大档挨刀挨得早,五岁那年冬天,他爹给他灌了酒,趁他熟睡时给了他一剪子。冬天伤口不容易腐烂,但也不容易好,他养了将近两个月才好。 七岁头上,宫里到村子里挑人,把他领进宫里。 乍乍进宫不懂规矩,又是个孩子,有次无意冲撞了王昭仪。王昭仪罚他在外头冒着大雨跪两个时辰,等跪足两个时辰,他也晕倒过去。 那次发热发得能烫死人,大太监正准备拿芦席卷了扔出去。 当时淑妃刚有孕,偶然经过叹了句,“可怜小小年纪,找太医瞧一眼,总归是条人命。” 范大档命不该死,竟然就活了,从此就对淑妃感恩戴德。 淑妃生下六皇子时,先帝赐给她兄长淮海侯的爵位。 那时候淑妃真正是风光得意,只可惜好景不长,六皇子三岁染时疫去世,淑妃深受打击性情大变,又失了先帝宠爱。 范大档已拜邵简为师,跟在东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