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5节 (第2/2页)
他现在就宣布立扶苏为太子,已经在酝酿中的农民起义绝对会被削弱不少。 一个仁德的继承人,能够有效缓解赵云现在面对的压力。 赵云:很好,扶苏暂时可以当做朱允炆来用,嗯,之后呢,再说吧…… ……………… 赵云跪坐在几案之前,把‘传国玉玺’放在手中抚摸把玩,她手指修长,趁着晶莹润泽的玉色,显得格外好看。 赵云有些心绪澎湃。 哪怕是过了许久了,她还是很激动,这可是传国玉玺,是传国玉玺啊! 她是个文物爱好者,她也只是在史料里才能探寻到传国玉玺的身影而已…… “授命于天,既寿永昌”,这是秦始皇帝向天下宣誓自己至高无上权利的东西,这是王道的象征,历代帝王皆以得此玺为符应,奉若奇珍,实乃国之重器。 秦朝二世而亡,但是玉玺却留了下来,成了历代皇帝强大的心理暗示--得玉玺者,得天下!没有玉玺,你就是名不正言不顺,得到玉玺,你就是天命所归。 到了现代,传国玉玺早就已经遗失了,嗯,它或许是躺在哪个角落里待人发掘……玉玺前身就是著名的和氏璧,那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被秦始皇雕刻成为传国玉玺,它的价值又翻了无数番……和氏璧玉质坚硬不易磨损,它一定还在哪个地方,等候着有缘人…… 传国玉玺有着任何文物都无法比拟的巨大吸引力,过了这么多年,还是有无数人四处搜寻传国玉玺的痕迹…… 在中国,没有一件文物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能与传国玉玺相比,追古溯今,还能相较的,大概就是不知是否真实存在的‘九州鼎’了。 赵云是个普通人,她觉得此生有幸见到这枚玉玺,就已经是天大的幸事了……她恨不得日日夜夜看到它。 好在她还有分寸,这块玉玺不知是好是坏,她没有放任自己。 赵云:拥有玉玺的皇帝没人活过五十岁,天知道是不是有什么辐射…… 赵云找了一块相似的玉替换了传国玉玺,她觉得这以后会有用处的。占了这份便宜,她毫不愧疚,和氏璧哪来的?反正不是秦始皇家的,他们是从谁谁谁那里抢过来的。既然现在到了赵云手里,她也不会矫情地让出去。 至于换过的玉玺会不会被人看出蹊跷,赵云表示无所谓。反正玉玺是秦始皇的,赵云说是真的就是真的,说是假的就是假的,也没人敢有意见。 ……………… 赵云在秦宫过着理理政事,调、教扶苏的小日子,其他地方她也没放松,这几年,就是决定秦朝能否顺利传承下去的关键。 刘邦在暗中经营,吕春忙着和吕雉斗法,韩信、萧何、张良各有际遇,项氏儿郎雏凤清啼…… 最近六国遗民也蹦跶的很厉害,好吧,应该说他们从来就没有消停过,他们真的很烦人。 既然他们这么不安分,赵云决定给他们找点事情做,让他们发泄一下过剩的精力。 还是老办法。 秦始皇手下的行动能力强大得有些可怕,三天,六国遗民就巧合地‘暗中知晓’了秦国皇室的一个惊天秘密-- 大秦之所以如此强盛,就是因为它有一条有着龙翔九天之势的龙脉! 龙脉,在古人眼中,顾名思义,就是决定一个朝代生机多寡的东西。听到龙脉的消息,六国遗民热血、眼冒绿光--只要毁了大秦龙脉,大秦朝就气数将尽了吧…… 龙脉处必有重兵,为了一击即中,有效打击秦人,六国遗民暗中串联,携手共进,打算干一票大的。 当然,其中也有嗅觉敏锐的人物,可是他们劝不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同胞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掉进了赵云的坑里…… 这些去摧毁龙脉的人,一个也没有回来…… 赵云翻遍山川地理志,又对照秦国地质,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埋葬这些人的地方。 那是一处□的天然煤山,赵云诱哄他们走了进去,封了起来,点了一把火…… 这确实是个好办法,这个世界有一些高来高去的人物,寻常手段对付不了他们,把他们惹急了,再来个自杀式袭击…… 大秦损失不起。 煤山火势不歇。 六国遗民损伤殆尽。 剩下的人把这件事记在赵云头上,赵云无所谓,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她在六国遗民眼中,从来就没什么好形象,如今不过是更坏些罢了,秦始皇从没在意过,现在的赵云更不会在意…… 赵云:我还真是个暴君。 ……………… 赵云把六国遗民抛在了脑后,六国遗民,疥癣之疾耳。 赵云还在调、教扶苏的过程当中。 经过仔细观察,赵云发现扶苏果然有救,他并不是绝对的善良仁慈,其实他的善良和仁慈没有普遍性,他只是固执地坚持道德底线罢了,而他的道德底线又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难道这是小时候没教好的原因?是谁在小小的扶苏面前一遍遍教导他要做一个圣人? 真奇怪。 这都无所谓,对付这种人,赵云打算来一记狠的,她直接把他丢在了最底层的兵营里。 细皮嫩肉,善良文弱的扶苏,好吧,赵云还是要吐槽一下,明明上一世他还领过兵打过仗,在军中还有好大的名声,为什么现在看起来畏畏缩缩的? 难道是上辈子死在军营心里阴影太大了?还是说当初都是蒙恬给面子整日造势,其实他没什么真本事?